IPO前夕财务数据“改头换面” 蓝色星际离奇数据引质疑
蓝色星际在此次IPO之前,将往年的财务数据一改再改,然而即便如此仍留下不少疑点,如高于行业平均的毛利率、增产减耗能的反向数据变化等,均反映出公司相关信息有不真实的一面。
拟登陆创业板的蓝色星际可谓是资本市场的“老江湖”,其前身蓝色之星早在2007年就曾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AIM市场上市,此后因经营困难及股价下跌于2013年退出AIM市场。
在经历欧洲资本市场的洗礼后,不甘平静的蓝色之星在“变身”蓝色星际后,又于2017年在国内“新三板”挂牌交易,但在此期间,却因信息披露违规而遭相关部门责令改正。
此次IPO之前,蓝色星际虽将往年的财务数据一改再改,然而“改头换面”后的财务数据却仍有疑点,若考虑到《蓝色星际生产设备“老掉牙”,“陈年”旧专利难应对市场新需求》文章提到的设备老旧、缺乏新专利技术支撑等问题,则蓝色星际此次IPO之旅恐难顺利。
IPO前夕财务数据“改头换面”
企业年报不仅是反映公司经营情况的最直接材料,且也是投资人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年报是需要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一般来说,不应当出错才对,可蓝色星际对于财报的处理却是有些匪夷所思。
作为一家早在2007年就曾在伦敦证券交易所AIM市场风光过的公司,按理对于公司年报的重要性是有充分认识的,对自己的财务数据准确性也应有很好的把握才对,可事实上,其披露的部分年度的财报数据却在IPO前夕一改再改,使得招股书中的财务数据相比最初发布的年报数据已经完全“改头换面”,导致往年发布的年报数据几乎没有准确性可言,会计制度对其来说似乎也只是儿戏。
2020年5月份,距离公司2019年年报发布结束仅1个月,蓝色星际便发布了年报更正公告,对2019年度会计差错事项进行更正,主要内容涉及应收账款确认的差错更正,调整的主要科目有递延所得税、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此后不久,就在本次IPO招股书发布之前,或是为了上市需要,蓝色星际将其此前在新三板挂牌时披露的数年财务数据又进行了多次调整。
根据其在新三板时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分别在2019年4月和2020年4月发布了2018年和2019年的年报,根据当时披露的数据,其在上述两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017万元和30535万元,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净利润为5440万元和6156万元。然而,在距其2020年5月第一次因会计差错进行财务调整后仅4个月后的2020年9月1日,公司又发布公告,称因前期存在会计差错,对上述两年的年报中多项财务数据进行更正,根据更正后的年报数据来看,其2018年和2019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237万元和30406万元,其中2018年略有增加,而2019年则略有减少。相较于营收的有增有减,净利润在这两年却是越更新越少了,更正后的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918万元和5656万元,分别同比减少8.11%和9.59%。
然而这并不是其最后一次调整,就在此次IPO招股书发布的前一天,即2020年12月30日,公司再次发布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对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半年度报表合并及母公司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影响进行了追溯调整,其中诸多财务数据皆受到影响,本次调整虽然对营业收入没有影响,但令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进一步减少到5501万元和4783万元。
虽然说“有错能改,善莫大焉”,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蓝色星际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竟然令其财务差错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难道负责其财报审计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真的不用勤勉尽责,严格按照相关财务准则要求认真审核该公司财务数据吗?
值得一提的是,蓝色星际是在IPO招股书发布前一天才再次更新财务数据的,而招股书中数据则是更新后的财务数据,这意味着公司实际上在招股书编写时就已经有新的财务数据,然而却一直未及时披露,只是赶在招股书发布之前才最后更新的,如此不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做法符合信披相关要求吗?
另外,公司连番几次更改数据,到底是因为此前年报中披露的信息水分太大,还是说数次调整财务数据只是为了公司能顺利IPO而对此前数据加以粉饰?否则其为何要一连数次进行差错调整呢?
“老掉牙”设备、技术竟成行业佼佼者?
在《红周刊》此前刊发的《蓝色星际生产设备“老掉牙”,“陈年”旧专利难应对市场新需求》文章中,记者曾分析过,作为一家在视频监控行业规模并不算大的企业,蓝色星际生产设备很多已经相当老旧,整体成新率也仅有一成左右,而其仅有的几项专利也是10年前的“陈年”货。在当前我国安防产业已进入智能监控的新阶段,其如何凭借这些“老掉牙”的设备和“陈年”老技术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华为等公司竞争?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其招股书披露的毛利率竟然远超同行业公司平均水平。
据蓝色星际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6月,其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7.05%、46.31%、53.82%和48.79%,而同行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同为股份等9家安防行业公司在上述周期内的平均毛利率分别为42.51%、40.77%、34.37%和37.34%。经过对比不难发现,蓝色星际披露的毛利率不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且还远超行业内大多数公司,其中就包括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行业龙头公司。
从表2数据不难看出,除了苏州科达在报告期内的毛利率超过了蓝色星际外,在大多数年份内,蓝色星际的毛利率几乎是行业内最高的,这种情况显然是值得探讨的。根据其收入构成来看,近年来公司将近七八成的收入都来自于安防产品销售,可在当下安防行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下,蓝色星际每年研发投入却仅有数千万元,这相比行业诸多公司每年数亿元的研发投入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其研发还没有出什么成果,专利技术还是十年前的老技术,生产设备也同样老旧,整体成新率仅一成新,如此情况下,公司的毛利率凭什么能比行业内大多数公司要高?
另外,从行业毛利率变化趋势来看,安防行业毛利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然而蓝色星际却能逆行业而行,毛利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2019年,在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毛利率出现大幅下滑下,蓝色星际的毛利率竟然大幅上升7.51个百分点,如此逆势的变化真的让人很难理解。
理论上,毛利率的增长意味着企业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或者产品销售价格的增加,可蓝色国际是否是这样呢?
以蓝色国际后端存储产品来看,根据招股书介绍,公司的后端存储产品主要为硬盘录像机,而硬盘录像机的主要成本则来自于硬盘,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硬盘录像机的售价应当受硬盘价格的影响的。根据招股书在采购环节比例的数据,其主要后端存储产品所用的硬盘是采购的不同型号、规格的监控硬盘,但采购量最大的硬盘为希捷4T监控硬盘,而硬盘采购价格是逐年下降的,尤其2020年1~6月,硬盘的采购单价已经下降到558.04元,相比2017年采购价格下降幅度超过31%。可令人不解的是,其硬盘录像机的销售价格却不但没有随着硬盘成本下降而下降,反而出现了增加。
同样是2020年1~6月,其后端存储产品销售单价反而由2017年的1036.41元增加到1198.45元,价格涨幅高达15.63%。如果以销售价格与硬盘采购价格的比例来看,2017年时,其后端存储产品的销售价格是硬盘采购价格的1.28倍,而到了202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突然增加到2.15倍。要知道,硬盘录像机技术发展到今天,这已经不是什么高端技术,相关产品价格在市场上是相对比较透明的,因此,蓝色星际如此销售价格暴增显然是缺乏合理性的。而正是这种情况下,才导致其毛利率异于行业趋势,超过了行业大多数公司,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毛利率的真实性。
增产不耗能?成本或有“鬼”
根据蓝色星际招股书披露的产销数据来看,2018年和2019年,其前端视频采集产品的产量分别为11.13万个和12.57万个,该类产品产量增幅为13%;而其后端存储产品产量则分别为1.24万个和1.26万个,产量增幅为1.46%。也就是说,蓝色星际2019年主要产品的总体产量是有一定幅度增长的。
理论上,生产型企业产量的增加,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而蓝色星际生产所消耗的主要能源为电力,那么其电力消耗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该公司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司2018年电量消耗总量为101.73万度,而2019年则为91.42万度,相比之下,电力消耗减少了10.13%。作为一家设备已经十分老旧的企业,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理论上,耗能应该越来越高才对,可其在2019年主要产品的产量有不小幅度增加下,竟然能够让电力损耗出现大幅降低,如此的变化实在是令人好奇。
正如前文所述,蓝色星际在发布招股书之前,财务数据已经经过数番更正,而从更正后的数据来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4亿元、2.72亿元、3.04亿元和1.31亿元,其中2018年和2019年的营业收入增幅分别为7.26%和11.64%。蓝色星际的主营业务包括安防产品销售、安防系统集成和安防相关服务三部分,其中主要来源为安防产品销售,报告期内该类产品贡献的收入比例分别为67.43%、73.23%、87.18%和80.41%。有意思的是,在安防产品销售大幅增长的同时,蓝色星际安防系统集成收入近年来反而在大幅减少,从2017年6680.2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26.38%,一路减少到2019年的2141.7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7.08%。对此情况,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在全国ATM机数量逐步减少的大背景下,公司主动收缩了包括ATM项目等在内的安防视频监控系统集成项目,导致公司安防系统集成收入逐年减少”。这种表述反映出,随着近年手机等新支付方式的出现,其客户对传统安防的需求也有所萎缩,因此其快速增长的产品销量真实性有多高就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按照招股书的解释,其所谓的“安防系统集成”是根据客户的具体业务需求,将硬件平台、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工具软件以及为客户需求定制开发的应用软件,集成为具有优良性能价格比的计算机系统工程。而蓝色星际主要客户群体所在的金融、教育安防系统也确实需要专业的系统集成,如果这些客户只买回设备,再花费更多成本寻找第三方机构做系统集成,显然是不经济的,那其还不如选择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其他行业供应商一条龙服务呢。理论上,提供安防系统集成服务才能更好地推动产品销售,然而蓝色星际在缩减了这项服务后,产品却反而比以前更畅销了,如此变化也是有点奇怪的。
实际上,若从经营数据变化来看,或许我们能看出些许端倪。比如2019年,其营业收入虽然同比增加了3169万元,但当期的应收账款就增加了4623万元,很明显,其营收其实是通过赊销手段带来的,而这些增加的营收收回多少还存在悬念。
前文已经介绍过,蓝色星际2019年营业收入增加了11.64%,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其收入的提高,不但没有令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反而下降了4.33%。具体来看,在当年的直接材料成本几乎没有变化下,直接人工成本减少幅度却高达32.32%,制造费用成本也减少了6.60%。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成本中各项数据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这种情况同样十分可疑。
以直接材料成本为例,根据其披露的自产的主要产品的销售数据来看,2019年,其前端视频采集产品的销量为11.91万个,2018年则仅为8.35万个,相比之下,2019年产品销量增幅达42.59%。后端产品的销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并不大。另外与2018年两种产品的销量变化引起的直接材料的变化相对比来看,显然其2019年直接材料仅增加0.56%,似乎并不太符合常理。
而对于直接人工的离奇降低,公司给出的解释是收缩系统集成业务,使得执行系统集成项目的员工人数下降。
同样,制造费用的离奇降低,其仍旧归咎于集成项目类业务减少,此外,其很多生产设备已经老旧到折旧殆尽,整体摊销减少,以及上文提到的能源消耗的异常下降,也都成为其成本数据变化异常的理由。然而,用这些本身就不合理的数据来为其异常的成本数据做解释,其结果显然让人很难信服。 (记者 王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