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热搜异化为“娱乐专场”
你是否有“热搜上瘾症”?一觉醒来、学习工作之余,一有空就打开各大平台热搜榜,看新闻、吃新“瓜”,天下之事仿佛尽在“掌”握?
热搜就像热门信息集散地和舆论自由发声场,点一点,即可了解社会实时热点,交流个人见解,自2010年首次推出后,一度备受好评。
(资料图)
可近期随手一翻各平台实时热搜,“某明星新剧造型”“一旦开始穿洞洞鞋背帆布包”“现在仙侠都流行到七生七世了”等文娱话题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让人疑惑:“鸡毛蒜皮”也能上热搜?热搜怎么变成了“娱乐专场”?
01
热搜怪现象
热搜是互联网世界神奇产物之一。有观点认为,它是体现一定时段内搜索量和搜索有效人数的一种运营功能,可以是关键词、短语、事件、现象,甚至万物皆可热搜。
单纯作为反映各界大事与流行话题的“数据单”,热搜本身“无罪”,甚至在普及政策、宣传城市、发布实时资讯、反映社情民意、传递正能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公众看到了许多不知道的东西。比如重庆、西安、淄博等城市的好风景借视频热搜走红;消防、医护等“逆行者”群体不为人知的担当与奉献被更多人看见等等。
然而,近来热搜乱象频出,难免有些变味。一方面,热搜榜屡现明星琐事、花边八卦、影视营销等同质化、庸俗化、泛娱乐化的内容:谁瘦了、谁离婚、谁上综艺、谁艳压谁等等,热搜仿佛成了娱乐圈的“包年套餐”。以8月8日某平台某时段为例,热搜榜前20名中就有1/2和明星八卦有关。
另一方面,“标题刺客”携虚假信息霸榜,比如“湖南四个高考生被骗去缅北”“女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等信息迅速传播,最后竟发现是人为炒作。此类反转不时出现,让网友直呼“又是被热搜戏耍的一天”。
当热搜频频切换“娱乐模式”,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比如平台依据用户喜好推送内容,让公众在“信息麻袋”里娱乐至死、固化认知、弱化理性思考;比如“劣币驱逐良币”,“鸡毛蒜皮”挤占公共话语空间,让有价值的新闻、有锐度的声音被淹没等。
02
热搜因何变味?
热搜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互联网舆论场和社会心理的千姿百态,反射出不同群体用户的共同关切。这也是热搜之所以“热”的魅力所在。
然而,热搜何以变成“明星八卦”“鸡毛蒜皮”“虚假消息”的温床?
一是公众心理。猎奇心理和在社会压力下的报复式娱乐心态,让明星家事、花边奇闻等轻松刺激的信息有了广阔的生长土壤,而为了吸引眼球,一些“营销号”“媒体号”也闻风而动,真真假假炮制各自的热搜“作品”。
这些直接间接会导致冲突失控、新闻反转等怪象频发,流量热度吃饱后,只留下一地鸡毛、一身戾气,伤了公众情感,也坏了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是生成机制。以微博为例,热搜词热度计算公式为(搜索热度+讨论热度+传播热度)x互动率,但热度并不能与内容价值等同,且被公式化的算法逻辑之下依然存在人为操作和干预的空间。
有业内人士表示,为契合平台算法,从公关公司策划主题,到大V“带节奏”,再到吸引网民持续发酵,已形成分工有序的“产业链”,给网友批量“投喂”热搜产品。
三是流量生意。有观点认为,热搜是各大平台一种变现引流的营销方式,其本质就是能赚钱的数据,因而平台自然乐见热搜铺天盖地,资本入场就成为必然。
在资本运作下,流量是可控的。比如明星团队和经纪公司主动找平台谈长期互惠合作;比如粉丝团队自发组织为偶像“刷榜”“洗地”;再比如影视剧搞营销,剧情、角色、造型接力上榜,俨然成了“打广告”等等。
03
仍需多方破局
如何整治泛娱乐化的热搜乱象,让热搜不变味、不变质,更得人心、更受欢迎?仍需多方发力共同破局。
前段时间,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专项行动,紧盯短视频平台、热搜热榜等重点流量环节,全面清理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的乱象,热搜乱象得到有力整顿,营造了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在监管部门“出重拳”的同时,还需平台担责任。不仅要完善把关机制,提高算法机制的科学性,还要摒弃炒作引流思维,不人为制造话题冲突,限制不良信息发酵,提供相对客观、高质量的热搜,才能打造出公众认可的话语空间,平台才能长期留住人心。
主流媒体不缺位。要坚守舆论阵地,不与价值缺失的热点信息同流合污,对网络热点要深入调查研究,不人云亦云;同时要科学设置议题,通过优质新闻产品为民众的急难愁盼“代言”;在兼顾流量与正能量的基础上生产“爆款”,传递真善美。
网友自身要理智。面对流量和算法编织的娱乐茧房,要保持辩证思维和质疑精神。生活需要适当加点糖,但娱乐内容只能作为谈资而非“主食”,在放松的同时更要多点独立思考,避免被过多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收割时间、消耗情绪。
热搜要真“热”,更不能变质为“娱乐专场”,公众真正需要的是干净的话语空间,是清朗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