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赋能 西安周至县竹峪镇兰梅塬村焕发新生机-环球时讯

兰梅塬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


(相关资料图)

古韵绵长的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它们是民间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乡村历史的“活化石”。

前不久,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其中,周至县竹峪镇兰梅塬村成功入选。这座中国传统村落长啥样?如今又有哪些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来到秦岭脚下的兰梅塬村,探访这座有652年确切历史记载的中国传统村落。

村名告诉人们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行驶在秦岭环山路上,巍峨的山峦,宽阔顺畅的马路,绿意葱茏的麦田果园……一路上,映入眼帘的皆是美景,从城区驱车两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的兰梅塬村。

村里最有名的,就数始建于明代的王氏宗祠了,其堂号为“三槐堂”,是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周至境内唯一、省内罕见的有记载的保存完整的现存明清风格宗祠系列文物。

兰梅塬村王氏宗祠

据村里的王氏族谱记载,兰梅塬王氏源自山西,为三槐堂王氏支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三槐王氏后裔王士学(抑或王志学)携家眷,由山西迁至扶风西渠村定居。次年(1371年),王士学次子王伯祥来到这里建村。

而提起“兰梅塬”这个文化气息浓郁的村名,也颇有渊源。据周至县地名委员会的记载,这个村子原名文义村。王氏后人王韬赴京应试,归来时因错过了夏收时间,使小麦烂在了地里。他虽考取功名,但觉得愧对先祖耕读遗训,为告诫后辈不要贻误农时,因此改村名为“烂麦塬”。1912年,村人改“麦”为与关中方言中发音相近的“梅”,名“烂梅塬”。1984年,又改“烂”为“兰”,得名兰梅塬。

虽然周至当地人至今还保留着乍听俗气的“烂麦塬”的称谓,但知道其中典故的,就不得不佩服村人的君子之雅了。

宗祠、城门楼、山神庙农耕文明的遗存尚有不少

接待记者一行的是兰梅塬村王氏宗祠的文保员王素劳和王育涛,他俩都是兰梅塬村王氏的后人。因为热心肠,做事又细致周到,因此被推选为文保员,三年多来,他们义务守护着宗祠,承担起了打扫维护、组织祭祖等工作。

王氏宗祠坐东朝西,依次有门楼厢房、献殿和祭殿,均为砖木结构。最深处的祭殿砖砌墙面,方砖铺地,格门镶立,三面壁画,雕梁画栋,方椽砖栈,屋脊檐角,雕龙置兽。

村南1公里处有王氏祖陵1座,王氏宗族最早的几世先祖安葬于此。每年祭祖的时候,王氏宗族后人们都会从宗祠出发,一路敲锣打鼓,前往祖陵拜祭先祖。陵园内原有一棵参天古橡树,树荫遮盖面积能达到2亩,树身需数人拉手方可抱拢,据说天气好的时候,从周至县城都能看到这棵古橡树,遗憾毁于1958年。

兰梅塬村的古城门楼

宗祠的西面曾有一座宗祠附属的戏楼,如今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难觅踪迹。

宗祠西南约百米处,有座古城门楼,是兰梅塬村古城堡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高10米,宽4.8米。楼体为尺砖所砌,楼顶飞檐走兽,青瓦覆面,城墙门洞上方嵌有“文义古地”石匾。

王育涛告诉记者,古城门楼曾是村堡的东大门,堡内四周还设有跑马道。早年间,村民都居住在堡内,随着岁月的侵蚀,城堡逐渐坍塌,如今只剩下村内西北隅还遗存的一段早已坍塌的夯土墙,证明着当年古城堡的存在。

村里以前还有座山神庙,为清代康熙年间修建,至今仍有遗存。

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

漫步在村子里,村民碰面都会热情地上前打声招呼,唠上几句家常,简单的问候间,流露出的是村里淳朴的民风和邻里之间的和睦。

“勤勉耕读,崇尚德功。礼义廉耻,博爱谦诚。仁慈公正,怀远孝忠……”每年祭祖时,族人们会再次温习王氏宗族的起源、族谱、族训、先祖的开拓精神、历代贤达的进取精神等,感受宗祠承载着的乡土文化,得到启迪教化和激励,修身立业。

“村里本科生和研究生不稀奇,博士都有好几个,我的侄子就是博士学历。”王素劳笑着告诉记者,在勤勉耕读的族训和优秀先辈的影响下,如今村里学风浓厚,村民向上好学。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厚植古村落文化底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赋能和美乡村建设,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兰梅塬村党总支书记杨新社介绍,如今,村里人人向善、邻里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自然条件优越猕猴桃种出红火好日子

走出村子,但见连片的猕猴桃树碧波荡漾,有农人正在地里侍弄着。

兰梅塬地处秦岭北麓塬坡,种植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再加上良好的光热条件,让这里成为油桃、猕猴桃等水果的优质产地,生产出的果子品质优良,口感极佳。

村人秉承“勤勉耕读”之风,没有辜负大自然的宠爱,早年间就“敢为天下先”,在周边村镇率先种起了油桃,成为远近闻名的油桃生产基地。“以前我们家就种了油桃,靠着油桃供起了娃娃上学,也养活了我们一家人。”王素劳笑着说。

近年来,兰梅塬村还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业,为了提高猕猴桃产量及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村上还经常邀请专业技术员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大家果树修剪、施肥、高接换头等管理技术,使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确保猕猴桃提质增效。

如今,毛茸茸的猕猴桃成为增收致富的“金蛋蛋”,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搭建电商渠道、猕猴桃示范园建设等,村里人“种”出了红火的好日子。

宗祠成为家风家训研学点守护它也是守望故乡

在上级文保部门和王氏宗族后人的支持下,兰梅塬村对宗祠、城门楼、山神庙等农耕时代留存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修复工作秉承着修旧如旧、保存原貌的原则,已历400余年的王氏宗祠,仍保持着原本的古朴典雅和庄重秀美。

现在的王氏宗祠已不仅用于祭祖,更是文明新风的一个载体,“古”与“新”的结合,正以其特色的宗祠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前些年,王氏宗祠挂牌成为“竹峪镇王家祠堂家风家训研学点”,学生们走进宗祠,了解先贤家风家训典故,培养家国情怀,启发家庭重视家风家教建设。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根据相关要求,兰梅塬村还将按照“一村一档”建立完善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兰梅塬村人来说,守护宗祠,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守望故乡。“宗祠文化传递出的尊贤礼德、勤勉耕读、仁爱孝悌、忠贞报国等传统美德,是我们的根与魂,我们必须要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王素劳和王育涛说。(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郭旭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翟小雪)

关键词: